目的 采用4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2024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41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前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88)和验证集(n=124),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前营养不良的预测因子;基于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轻量级梯度提升(LightGBM)、多层感知机(MLP) 4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4种算法模型预测效能,通过Delong检验比较4种模型的AUC差异。选择最优算法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DCA曲线)进行验证。结果 (1)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3.7%,年龄、Braden评分是其独立危险因素;(2)训练集中LightGBM算法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发生营养不良的AUC高于LR、SVM、MLP算法模型(0.941 VS 0.874、0.830、0.831);(3)ROC曲线结果提示,LightGBM算法模型验证集中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发生营养不良的AUC为0.926(95%CI:0.882~0.969);校准曲线显示,LightGBM算法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发生营养不良的曲线与实际发生营养不良一致性良好;DCA曲线结果显示,LightGBM算法模型在阈值概率区间为0.16~0.79可以提供显著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LightGBM算法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在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发生营养不良中有较高价值,可以为临床人员实施营养管理提供参考。
目的 多维度探讨分析国内外生命意义感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 系统检索建库至2022年12月30日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采用CiteSpace6.1对生命意义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2 086篇,生命意义感的研究与心理学、医学以及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紧密相关;在研究发展进程中,国内外生命意义感的演进趋势较为一致,主要是从生命意义感理论框架构建到逐步推广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目前我国更多是探讨生命意义感、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对医学生群体的影响作用;目前国外则侧重于生命意义感的应用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和质性研究来实现。结论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国外生命意义感的研究更加广泛,我国学者可借鉴国际研究热点及前沿,进一步促进我国心理卫生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目的 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 MDT)围术期营养干预在新辅助化疗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2023年4—9月收治的106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肺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将2023年4—6月手术的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2023年7—9月手术的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MDT围术期营养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的营养指标、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和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术后肺感染、肺不张和乳糜胸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护士为主导的MDT围术期营养干预在新辅助化疗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改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和肺部总并发症、支气管胸膜瘘有重要意义。
全球儿童癌症患病率逐渐上升,复杂长期的治疗使患儿面临一系列情绪困扰。小丑照护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在儿童癌症患者中应用日益广泛。本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儿童癌症患者面临的心理问题、生理问题以及家庭社会关系问题出发,综述小丑照护起源与发展、作用机制、理论依据、干预形式及在儿童肿瘤患者应用,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护理对策,旨在为护理领域开展小丑照护新形式提供参考。
目的 编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的评估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以自我管理理论为框架,采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及德尔菲咨询编制量表。于2023年7—10月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在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就医的260例确诊为OSAHS并接受物理疗法的患者进行调查,以检验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邀请15名专家完成2轮函询后,形成的量表包含生活方式管理、疾病治疗管理和情绪认知管理3个维度,共29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089%。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3,折半信度为0.761,重测信度为0.951,S-CVI为0.956,各条目I-CVI为0.800~1.000。结论 OSAHS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估接受物理疗法治疗OSAHS的患者长期自我管理水平的测量工具。
目的 基于动态列线图构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闭塞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1月于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4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VF闭塞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内瘘闭塞组(n=91)和非内瘘闭塞组(n=354),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闭塞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动态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内瘘建立至使用时间<30 d、空腹血糖≥7.0 mmol/L、凝血酶原时间<11 s、血磷≥1.78 mmol/L和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模型验证结果:C-index指数为0.812(95%CI:0.786~0.838),校准曲线均趋近于理想曲线,ROC曲线的AUC为0.823(95%CI:0.793~0.847),在23%~100%预测值内,模型的净获益值≥0。结论 内瘘建立至使用时间<30 d、空腹血糖≥7.0 mmol/L、凝血酶原时间<11s、血磷≥1.78 mmol/L和低血压会增加血液透析患者AVF闭塞的发生风险,基于危险因素构建的动态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血液透析患者AVF闭塞的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和改善护理流程。
低体温在危重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CBP)治疗中发生率高,对患者治疗有利有弊,但严重的低体温会影响患者预后,导致许多不良结局发生。本文从危重患者CBP治疗相关低体温的概念、影响因素、临床应用、体温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人员临床运用和规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术后6个月内患者跌倒恐惧(fear of falling, FOF)水平,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8月在潍坊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21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版国际跌倒效能感量表(short falls efficacy scale international, short FES-I)、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tilburg frailty indicator, TFI)对其进行调查。分别在出院当日、出院后1、3、6个月评估患者的FOF程度,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FOF变化轨迹的潜在类别,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参与调查的219例OVCF术后患者FOF在出院后半年内呈下降趋势;FOF存在3种不同的变化轨迹:高水平缓慢下降组(28%)、中水平快速下降组(47%)和低水平持续稳定组(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低水平持续稳定组,高水平缓慢下降组的影响因素为高龄(OR=1.241,P=0.002,95%CI:1.084~1.420)、平衡能力越差(OR=0.272,P<0.001,95%CI:0.187~0.396)、多个椎体骨折(OR=0.110,P=0.023,95%CI:0.016~0.739)、近6个月有跌倒史(OR=0.067,P=0.002,95%CI:0.012~0.370)、并存慢性病(OR=0.171,P=0.042,95%CI:0.031~0.939)、未呈现衰弱(OR=8.260,P=0.044,95%CI:1.057~64.515),中水平快速下降组的影响因素为平衡能力越差(OR=0.458,P<0.001,95%CI:0.347~0.603)、近6个月有跌倒史(OR=0.115,P=0.002,95%CI:0.029~0.466)、并存慢性病(OR=0.206,P=0.021,95%CI:0.054~0.787)、未呈现衰弱(OR=6.529,P=0.041,95%CI:1.077~39.559)。结论 OVCF术后患者FOF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变化轨迹重视高龄、多个椎体骨折、近6个月有跌倒史、平衡能力差、并存慢性病、未呈现衰弱的患者,给予及时的评估及干预措施,从而防范FOF的发生与发展。
目的 探讨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乳腺癌非首次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曾置入手臂静脉导管史的乳腺癌患者5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经上臂中段常规穿刺部位直接留置PICC,观察组采用隧道式技术穿刺留置PICC。观察比较2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期间渗血量评分),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包括1周内穿刺点渗液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等并发症),手臂舒适度评分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脱出发生率,带管1个月手臂舒适度评分、带管总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间、操作期间渗血量评分、带管期间穿刺点渗液,症状性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PICC比较,隧道式PICC操作成功率高,不增加置管操作时间和患者出血量,能明显减轻穿刺点渗血程度,降低导管脱出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提高带管期间患者手臂舒适度。
目的 评价并汇总头颈癌(head and neck cancer, HNC)患者心理痛苦管理的相关证据,为制定HNC患者心理痛苦管理方案提供循证支持。方法 依据“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计算机决策系统、指南网、专业协会网站和数据库中关于HNC患者心理痛苦管理的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15日。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专题证据汇总2篇、指南6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从筛查与评估、多学科管理、药物干预策略、非药物干预策略4个方面总结了17条最佳证据。结论 本研究整合了HNC患者心理痛苦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指导HNC患者改善心理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